致力于提供有竞争力的软件解决方案和服务,德尚网络欢迎您!
技术/产品咨询
技术/产品咨询
    • - 微信扫一扫 -

      QQ:181814630

      电话:15116362044

DSKMS演示
  • DSKMS(内容付费系统)演示地址及账号
    DSKMS交流群:553212556
    演示角色 演示地址 账号 密码
    后台PC端 点击进入 dskms 123456
    用户PC端 点击进入 buyer 123456
    机构PC端 点击进入 buyer 123456
    用户手机端 点击进入 buyer 123456
    机构手机端 点击进入 buyer 123456
    DSKMS(内容付费系统)uniapp移动端二维码演示地址
    • 用户端

    • 机构端

    • 用户端安卓APP
      (使用浏览器打开)

    • 商家端安卓APP
      (使用浏览器打开)

DSShop演示
  • DSShop(单店铺系统)演示地址及账号
    DSShop交流群:549770277
    演示角色 演示地址 账号 密码
    后台PC端 点击进入 dsshop 123456
    用户PC端 点击进入 buyer 123456
    手机端 点击进入 buyer 123456
    DSShop(单店铺系统)uniapp版移动端二维码演示地址
    • 用户端

    • 用户手机端安卓APP
      (使用浏览器打开)

DSESN演示
  • DSESN(社区团购系统)uniapp版演示地址及账号
    dsesn交流群:553212556
    演示角色 演示地址 账号 密码
    管理员后台 点击进入 dsesn 123456
    供应商后台 点击进入 buyer 123456
    用户端 点击进入 test001 123456
    仓库端 点击进入 13700000000 123456
    团长端 点击进入 13800000000 123456
    DSESN(社区团购系统))uniapp移动端二维码演示地址
    • 用户端

    • 仓库端

    • 团长端

DSO2O演示
  • DSO2O(外卖/上门服务/跑腿系统)演示地址及账号
    DSO2O交流群:549770277
    演示角色 演示地址 账号 密码
    后台PC端 点击进入 dso2o 123456
    用户PC端 点击进入 buyer 123456
    卖家PC端 点击进入 buyer 123456
    服务机构PC端 点击进入 后台添加
    用户手机端 点击进入 buyer 123456
    商家手机端 点击进入 buyer 123456
    配送员 点击进入 测试配送员 123456
    服务机构手机端 点击进入 test1 123456
    DSO2O(外卖/上门服务/跑腿系统)uniapp移动端二维码演示地址
    • 用户端

    • 商家端

    • 配送员管理端

    • 服务机构端

    • 用户端安卓APP
      (使用浏览器打开)

    • 商家端安卓APP
      (使用浏览器打开)

    • 配送员管理安卓APP
      (使用浏览器打开)

    • 服务机构安卓APP
      (使用浏览器打开)

DSMall演示
  • DSMall(多店铺商城系统)演示地址及账号
    DSMall交流群:10235778
    演示角色 演示地址 账号 密码
    后台PC端 点击进入 dsmall 123456
    用户PC端 点击进入 buyer 123456
    商家PC端 点击进入 buyer 123456
    用户手机端 点击进入 buyer 123456
    商家手机端 点击进入 buyer 123456
    门店手机端 点击进入 seller 123456
    DSMall(多店铺商城系统)uniapp移动端二维码演示地址
    • 用户端

    • 商家端

    • 门店端

    • 用户安卓APP
      (使用浏览器打开)

    • 商家安卓APP
      (使用浏览器打开)

    • 门店安卓APP
      (使用浏览器打开)

曾鸣:下沉是中国过去创新模式的最后一次爆发

2019-11-18| 人气数:884

        互联网红利将尽,什么样的企业能抓住下一个浪潮?这个几乎所有新经济领域人士都在求索的问题,似乎很少有人能笃定地给出答案。


        然而,作为中国互联网的深度观察者和参与者,阿里巴巴集团前总参谋长、湖畔大学前教育长曾鸣,或许是为数不多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人。


        曾鸣接受36氪采访这天正好是今年双11。他刚回国不久,采访在其北京的私宅内进行。中式风格的前厅有阳光洒落,一张茶桌占据了厅内近一半位置,曾鸣坐在这张桌后,一边喝茶一边接受采访。


        屋内的宁静似乎将外界的喧嚣暂时隔绝,但这毕竟是阿里的第11个双11,狂欢的氛围早已席卷全国。


        今年,天猫用了1小时3分59秒就突破1000亿元的成交额,比去年提前了40余分钟。往年常被人诟病的物流速度,也在预售机制和供应链的协作下实现提升。菜鸟数据显示,11月11日上午8:01,天猫双11的第一亿个包裹已经发出。


        在这位和马云相识近20年,一直深度参与阿里战略制定的学者看来,双11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例证,证明阿里巴巴过去战略的成功,也就是“智能商业”的胜利。


        淘宝作为双11的平台,与卖家和数百万合作伙伴合作,共同完成零售,交易以及配送等复杂任务,是为网络协同。当数据越来越多,让大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提供个性化推荐等服务,是为数据智能。


        而网络协同与数据智能的结合,就是智能商业。


      “这个简单的等式代表了阿里巴巴成功的秘诀,也代表了未来商业的所有密码。”在书籍《智能战略》中,曾鸣详细介绍了这一理念。


        正如书中所言,在总结阿里的成功方法论之外,曾鸣认为“智能商业”还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勾勒出未来商业的轮廓。但要面向未来,现在的创业者们首先应该调整预期,因为“容易挣的钱,肯定是没了。往后大家都得做更辛苦的事。”


        更辛苦的事是什么?在曾鸣眼里,找下沉的机会不算,因为“这一浪肯定也过去了,再下沉已经没什么意思了”。看细分的需求也不算,因为真正的价值仍蕴藏在基本面里——改造每一个值得被重构的传统产业,就是一件具备创造力的“苦差事”。


       “互联网的下半场,就是智能商业的主战场。互联网和AI的技术,可以被用来改造每一个产业,每一个产业本质上都会向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的方向演化。这就是产业互联网的概念。”他说。


         虽然互联网加传统产业的概念早已老生常谈,但显然这件事的难度在过去被低估了。失败的经验表明,二者的结合不能仅靠简单的相加,这样的改造往往浮于表面,泛泛而终。


          那么,具备怎样气质的公司最可能收获这波机会?曾鸣的答案是,同时拥有深度行业经验和互联网经验的团队。这样的团队可以把互联网的加法,进化为乘法,实现二者间的化学反应,做到对传统行业的真正改造。


          曾鸣坦诚,短期内互联网和AI的技术依然无法迎来大爆发,用已有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周期还很漫长。但他还是相信最坏的时代也可以是最好的时代:“未来最有竞争力的企业,很可能是拥有这两类基因的团队,经过持续的创新和努力,最终形成一批新的创业力量。”


          这是此刻曾鸣看到的隐隐希望。


           以下是对话部分(经36氪编辑):

技术和商业是双齿轮

           36氪:书中提到,网络协同+数据智能=智能商业是阿里巴巴成功的秘诀,这个公式出现的前因后果,可以请你简单介绍一下吗?


           曾鸣:就阿里本身的发展历程来说,虽然“网络协同”这个词是我最后写书时才确定的。但是协同,早在2007年阿里就开始意识到了。在那年9月份的战略会上,我们提出阿里巴巴未来十年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协同的概念,但是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尝试到底什么是协同,才有后面淘宝开放平台、开放API这一系列的发展。网络协同这种驱动机制,大概从2012年开始在阿里发挥很大作用。所以2008年到2012年,阿里本质上是完成了一个形成生态系统的过程。


           而从2012年开始,我们很快意识到,那么大的数据量,其实光靠人是根本没办法处理的,要靠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结合,才能真正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到了2015年以后,就基本能看到网络协同在推动数据智能,数据智进一步带动网络协同,整个生态走向了正循环。


           36氪:书中强调了多次大数据、机器学习这类技术。你觉得在之后智能商业的世界中,阿里最重要的一个壁垒还是组织能力吗?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比例会变成怎样?


            曾鸣:其实所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一定要把它往前推到最根本的因素,一定是团队的组织能力,因为事情都是人做的。但这个团队最重要的工作,也就是在最适合的时间,做最合适的事情。所以为什么这两年大家可以看到,阿里从达摩院到罗汉堂,再到平头哥的技术投入。因为我们相信技术变革的浪潮,还在持续地高速发展。要跟上未来的技术浪潮,就必须继续我们的使命,把这些新技术和商业的结合推向新的边界。


           技术的重要性一直是在那儿的,只是最早我们只是做一个alibaba.com的时候,当时的技术也就是那样一个水平,我们做那个事情,需要的技术也就只要那个水平。但是到了今天,就像今天双11的复杂程度,如果你没有每秒钟处理五十五万笔交易的能力,是不可能扛得住的。所以技术和商业是双齿轮,技术的进步会带动商业的进步,商业的进步会倒逼技术的下一步进步。

未来最有竞争力的公司不是互联网公司

          36氪: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已经提了一段时间了,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曾鸣:下半场有很多种理解,我觉得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下半场就是智能商业的主战场,智能商业成为了一个新的商业范式。


          过去20年,这些创新型企业对技术的利用,为未来社会打下了一个很好的技术基础。同时,他们开创的商业模式,会成为未来商业的主导模式。所以一般大家表述互联网的下半场就是互联网和AI的技术,可以被用来改造每一个产业,每一个产业本质上都会向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的方向去演化,这也就是所谓产业互联网的概念。


          36氪:你觉得在实际应用中,企业进行智能商业变革时遇到的最大困难会在哪里?


          曾鸣:本质上还是大家对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商业的理解还不够。就像我们在这个行业干了20年的人,越干也越觉得战战兢兢,都觉得未来的东西会比今天更有挑战性。当我们都面临这么大挑战的时候,你可以想想看传统行业的那些企业,他们要真正了解这些精华,真正把这些技术理念落地,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但今天最大的一个机会是在于我们刚才讲的互联网的下半场,很多行业会被重构,深度的行业经验变得非常的重要。所以很可能未来最有竞争力的企业,不是只有互联网经验的人,也不是只有 传统行业经验,也不是所谓的传统企业的转型,很可能是有这两类基因的团队,他们经过持续的创新和努力,最终形成一批新的创业企业力量。


          36氪:有这两类经验的人结合在一起,听起来和以前提的互联网+类似?


          曾鸣:对,所以我上一本书专门讲到互联网乘,而不是互联网加的概念。当互联网加的概念刚出来的时候,做了两年,发现怎么做都效果不好。我意识到,大家把它当做一个简单的加法,但它实际上本质上是个乘法,是个化学反应。


           你只有把两种思想真正融到骨子里的时候,出来的东西才是有实际意义的,才是能产生真实的客户价值。


           现在你问绝大部分的老总,他都会跟你讲出互联网的ABC,以及未来是怎么怎么样的,但是只要一动手,很多人就错了。最简单的,你看看创业的有多少人,在传统企业转型的时候,会直接转到云计算上,会用开放平台的资源,而又有多少企业还在用传统ERP思路做事情。他们认为他们的想法已经转变了,但实际的操作离正确的道路还有很大偏差。

容易赚的钱,肯定是没了

           36氪:至少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互联网创业没有太大机会了,只能去看下沉或者细分的领域,你怎么看?


            曾鸣:我自己觉得,下沉很快可能就会见底。如果说极端一点的话,我觉得下沉是中国过去创新模式的最后一次爆发,往后大家都得做更辛苦的事情。我相信下沉之后一定是消费升级。还能沉到什么程度?那天我跟别人聊天,他问我什么叫六线城市,我就不知道什么叫六线城市了。


           36氪:那么做更辛苦的事情,具体指的是?


            曾鸣:更有创造力的事情。到底什么是客户真正需要的,不是简单把工厂的存货都拿出来,用大家都熟悉的套路,用更快更低的成本卖出去。这本质上没有创新,它是一个集成式,过去熟悉打 法的一个集成。我说的直白一点,拼多多这些为什么这两年会起得这么快?因为它把过去所有的成熟手法和经验集了大成,又有了一次流量的红利。 当然,我不想低估他们,他们当然突破了当时的战略前瞻性,我完全承认。我只是说,如果从商业大宏观环境来说,这一浪肯定也过去了,再下沉已经没什么意思了。


           辛苦的事情,举个例子,不把一个垂直整合的供应链重构打散,重构成一个开放协同的供应平台,任何一个行业的转型都是瞎扯。电子商务里供应链的改造,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有这么多环节,哪些行业经验或者哪些互联网技术能用,哪些不能用,没有3、5年根本熬不出来。


           我整体觉得,大家还是低估了我们正在发生的根本变化,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进行一些更本质的思考。因为看未来对应的一面,其实就是看本质,看到本质才能看到未来。所以大方向对了,比什么都重要。


           创造力和有创造性的个体变得越来越稀缺,只是你能不能成为那样的人


           36氪:你觉得在智能商业的发展里,是不是也肯定意味着一些普通人力的淘汰?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能做些什么?


           曾鸣: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原则上能够被结构化的知识都会被机器取代。对很多过去所谓的简单脑力劳动者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这些工作可能会不存在。


          但是反过来,每一轮的技术进步都会产生新的工作岗位,我们也看到很多新的工作岗位在出现。当然,这需要教育和个人在这些方面也产生新的、大的变化。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实际上,组织赋能个人变得更重要。未来的世界是个创造力的时代。谁是创造的主导?是人。在这个意义上,整个社会在快速两极分化。传统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工作者,不管你毕业于哪个高名校,都在快速被淘汰,原来传统投行都是最好的工作,现在都在消失。


        但另外一方面,任何有创造性的工作都越来越广泛,甚至包括私房菜这种。以及现在有很多想象不到的网红出现,本质上都是个体的创造力被网络时代进一步放大了。所以,其实是有无数的个体,可以获得以前不可能获得的网络支持。以前每个个体必须属于一个组织,个体是被锁定在组织的一个螺丝钉。现在一个有创造力的个体,可以在网络里自由流动,并且自由调动资源,成为一个自驱体。在这个意义上,创造力和有创造性的个体变得越来越稀缺,而且他们相对于资本会有更多的议价。只是你能不能成为那样的人,那才是挑战。


        36氪:资本寒冬背景下,有一些企业觉得裁员才是一个最好的方式,有一些企业觉得优化企业内部人效,做创新调整也是一种方式,你怎么看这两种?


         曾鸣:这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情况。有的人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那没什么可谈的了,赶紧裁员。阿里最危机的时候就是2000年寒冬的时候,当时只剩七个月的工资,能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能裁的人都裁了。你总得先把危机度过去,活下来才有后面。所以倒真的值得提醒一下大家,我注意到有些创业者低估了现在的难度,还在一步一步的缓慢往后调整,甚至不太敢面对现实,这是非常危险的。比如你还有三个月的钱在账上,融资还没有close,然后还不愿意跟投资人讲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觉得先把这一轮搞过去了,下一轮再来好好做调整,但有些问题不是后期有效率就可以解决的。


          36氪·:在目前的环境下,你有没有看到一些阿里之外,战斗力还很出色的公司?


          曾鸣:虽然我们说大环境这么困难,但我觉得这一波的企业已经有一些能被看见。其实阿里之后,无论今日头条、拼多多还是快手,都已经是很成功的企业了。你再往前看一些,像小红书这些,也有很不一样的发展路径和新的定位。


           所以我相信创新的力量还会持续,老有人批评我说千亿美金、百亿美金的事情,但我觉得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类比,不是说我追求,而是我们如果做个类比的话,我觉得接下来的几年,其实会有一批很扎实的有百亿美金潜力的企业。他们会更多的涌现出来,只是大家需要一点耐心而已。就像我讲的,产业互联网肯定会出一波。


          36氪:在这种环境之下,你有没有想跟创业者和管理者分享的一些心得和经验?


           曾鸣:我觉得调整预期是最重要的,真的是容易赚的钱,肯定是没了。然后大家不要急,因为其实现在是蛮尴尬的时候。首先像AI这样的先进技术,不可能在3、5年之内有一个特别大的、再次的爆炸。所以新技术带来的巨大创业机会,在这3、5年是看不到爆发的。如果你做最前沿的技术,那就注定了要有一个相对长期的积累。第二,如果你把现在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传统行业去,这也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没有3、5年,根本就看不到方向,所以简单的、容易挣的钱都没有了。


            但是反过来,我又觉得其实无数的机会都存在。因为每一个行业都能被重构,那有多少个大行业没有被真正改造过?我想很多人都会很吃惊,今年暑假为什么网络教育突然一下会变得这么火,就是因为前几年的积累到了这个点上,网络教育突然让大家觉得是一个可以用类似互联网方法,往前冲一步的行业了。这样的现象在未来的3、5年会越来越多,就在各个不同的传统行业里。


            36氪: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放长一点,你觉得未来企业家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曾鸣:肯定大家都会讲学习能力,但是我觉得学习能力这个词在今天的表达强度还不够。或者可以表述为超强的学习能力,带来自我迭代的突破。现在真正有大成的企业家、创业者,基本上都要有向死而生的能力。因为他一定会在很快的时间内碰到自己的瓶颈,冲不过去就死掉了。


            以前的一个产业发展差不多20年,你可以慢慢学,慢慢积累,积累了以后,又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享受它带来的红利。一个人的一辈子,跟产业发展的周期是一致的。人没那么苦,你的职业生涯周期,和企业的生命周期是一致的。现在20年产生的变化,怎么和过去相比?一个人怎么经得住这样的折腾,我们都是在演化超级物种。

 


上一篇:商务部谈“直播带货”:可提高消费体验 但须合法合规

下一篇:中国建设银行与多点Dmall达成战略合作